在骨肿瘤手术禁区“扫雷”
东方早报网【东方早报号】:
开栏的话
日前,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名单公布。作为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最权威的奖项之一,中华医学科技奖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国家医药研发领域的最新、代表性进展和卫生健康科研事业的进步轨迹。自今日起,本报开设“关注中华医学科技奖”专栏,选择名单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获奖项目,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呈现与国民健康关系密切的重大疾病及其关键诊疗技术进展、相关科研成果的攻关故事。
□ 本报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钟艳宇
又是出诊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郭卫教授的诊室里,走进的是一个个患者和家庭,也是一段段让人唏嘘的故事。“老家医院的医生建议截肢,接受不了,真的接受不了,孩子刚上中学,太小了。”“都到您这儿了,就算截肢我也认了。”“我们知道瘤子很大,要切骨盆,但想办法保住我闺女的腿吧,她太想跳舞了。”……
从医多年,这些场景郭卫见得太多。“患者的需求、临床的问题,鞭策我们不断创新攻关。”郭卫和同事们在骨肿瘤这个此前被视为手术禁区、雷区的领域,一步步实现了保肢、保功能。近日,郭卫及其团队的“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项目获得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不止手巧,向禁区宣战
郭卫介绍,骨肿瘤属于少见疾病,但中国是人口大国,患病人群并不小。其中,原发恶性骨肿瘤是青壮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为恶性骨肿瘤患者保住命,一度是医生追求的目标。
“这其实并不容易。”郭卫以骶骨、骨盆肿瘤为例介绍,这类肿瘤不易发现,盆腔内丰富的血管、神经和组织为肿瘤提供天然庇护所,助其疯长,发现时往往已经巨大。这时,整个盆腔的脏器常会被挤到一侧狭小的空间,肿物向上压迫腹腔,下极则可骑跨腹股沟韧带向大腿延伸,出现肾脏、膀胱、坐骨神经、股神经、髂动静脉、部分肠管、女子附件等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紧贴肿物的情况。要在此处动刀子,手术创伤大、难度高、耗时长,术后并发症也多。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骨盆肿瘤都被视为手术的禁区。那时,很多患者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截肢。
不仅要把巨大肿瘤完整切除干净,还要帮患者保肢。多年来,郭卫和同事们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断磨炼技术能力,郭卫成为全球完成骶骨、骨盆肿瘤手术最多的专家之一。当其高超的手术技术展示在国际舞台时,外国专家的赞叹往往是“手真巧”。
着眼临床,除了追求技术上的手巧,郭卫团队还要解决繁多而具体的问题。近年来,骨盆假体定制服务开始出现。“但定制骨盆假体制作周期长,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每多等待一天就多一分风险。我们还发现,定制假体没法调节,常常不能与患者精确匹配。而且,这类假体一度被国外垄断,仅价格高这一点就会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郭卫说。此外,一旦骨盆肿瘤累及骶骨,在安全边界下整块切除肿瘤并重建下肢功能,也是郭卫团队面临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让患者正常生活,从灭活再植到采用人工假体保肢甚至恢复功能、健康,郭卫带领团队向禁区宣战,走上了骨肿瘤诊治的创新之路。
创新攻关,答临床之问
临床需要什么,郭卫团队就攻关什么。于是,他们设计研发了更适合国人不同骨盆切除类型功能重建的通用人工骨盆假体系统。
“这是一系列规格不同的假体组件。术前,我们根据相关检查、检测情况准备一定范围内的组件做备选;术中,根据实际需要,现场即时组合。别小看这些小小的组件,它们解决了定制化骨盆假体的制作时间长、术中不可调节、安装困难等问题。该系统获得美国、欧洲及中国多项专利,产品获国家药监局和欧盟双认证。”郭卫介绍。
在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手术中,有些病例需要将髂骨翼及髋臼一同切除,甚至切除半侧骨盆。这时,新的人工骨盆假体的安装固定就成了难题。大家继续开动脑筋,思考可不可以经腰椎来固定。基于这一设想,郭卫团队按照三角稳定原理,将人工半骨盆横向固定于骶骨,纵向固定于腰椎,与人体中线的腰椎形成三角稳定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假体稳定性。他们还设计了假体界面的多孔结构,与骶骨整合后可长期使用,解决骨盆巨大缺损的功能重建问题。
此外,对于骨盆切除及功能重建类型多样且缺乏规范分型的问题,郭卫团队建立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的外科分型系统,并依据此分型系统,建立起一整套不同区域骨盆肿瘤的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及功能重建的标准化体系。
除骨盆肿瘤之外,脊柱和四肢骨肿瘤诊疗也有不少困境。以往,脊椎肿瘤切除后多使用钛网重建前方椎体高度,但术后,由于钛网材质锐利,容易切割到其上下连接的椎体,出现塌陷等并发症。郭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基于3D打印技术,设计研发了组合式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全脊椎切除后脊柱的完整性。“这种组合式人工椎体可以在术中组合成任意长度,无需定制。目前,该成果已实现成功转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郭卫表示。
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四肢骨肿瘤的治疗也常常不得不采取截肢的办法,患者在失去肢体后也未必能保住命。为此,郭卫团队率先在国内提出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方法。通过实施规范的新辅助大剂量化疗缩小肿瘤,联合形式多样的保肢治疗,约有90%的患者无需截肢,5年生存率由20%上升至70%。
与其他肿瘤偏爱高龄者不同,骨肿瘤的患者中不乏儿童青少年。由于患儿骨骼生长、髓腔逐渐扩大,假体更容易松动,患儿还会出现肢体不等长等问题。为此,郭卫团队于2017年设计研发了儿童仿生型肿瘤膝关节假体,完善关节的连接方式,有效降低了假体松动和断裂的发生率;研发用于儿童骨肿瘤保肢手术的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关节和假体柄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关节,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
服务临床,是永恒追求
凭借这种不服输、勇于创新的劲头,郭卫带领团队站在了骶骨和骨盆肿瘤治疗的世界最前列,为大量患者保留了肢体、保住了功能,同时开创性地解决了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奠定了我国在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郭卫团队在探索诊疗创新的同时,还研发多种新型国产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获得专利39项,实现了15项专利的成果转化。其中,自主研发的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覆盖骨盆、脊柱、肩肘腕髋膝踝各个关节部位,打破了国外假体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使我国在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的设计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套国外进口假体大约20万元,但我们的国产假体只要6万~8万元。这不但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为国家节约大量医疗支出。”郭卫说。为推广新技术,多年来,其团队依托相关学术团体,构建了中国肉瘤研究协作组,该组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涵盖全职骨肿瘤专业医师最多、覆盖骨肿瘤患者数量最大的研究平台。
“接下来,我们将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继续迎接临床挑战,提升治疗水平,全面推广更多的经验,让中国的骨肿瘤患者享受到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郭卫表示,这不仅是他这一代的目标,也是骨肿瘤医生永恒的追求。
日前,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奖励名单公布。作为中国医药卫生行业最权威的奖项之一,中华医学科技奖像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国家医药研发领域的最新、代表性进展和卫生健康科研事业的进步轨迹。自今日起,本报开设“关注中华医学科技奖”专栏,选择名单中一些有代表性的获奖项目,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呈现与国民健康关系密切的重大疾病及其关键诊疗技术进展、相关科研成果的攻关故事。
□ 本报记者 崔芳 特约记者 钟艳宇
又是出诊日,北京大学人民医院骨肿瘤科郭卫教授的诊室里,走进的是一个个患者和家庭,也是一段段让人唏嘘的故事。“老家医院的医生建议截肢,接受不了,真的接受不了,孩子刚上中学,太小了。”“都到您这儿了,就算截肢我也认了。”“我们知道瘤子很大,要切骨盆,但想办法保住我闺女的腿吧,她太想跳舞了。”……
从医多年,这些场景郭卫见得太多。“患者的需求、临床的问题,鞭策我们不断创新攻关。”郭卫和同事们在骨肿瘤这个此前被视为手术禁区、雷区的领域,一步步实现了保肢、保功能。近日,郭卫及其团队的“骨肿瘤切除后大段骨关节缺损修复重建的关键技术及临床应用”项目获得2022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不止手巧,向禁区宣战
郭卫介绍,骨肿瘤属于少见疾病,但中国是人口大国,患病人群并不小。其中,原发恶性骨肿瘤是青壮年人群死亡和致残的重要原因。为恶性骨肿瘤患者保住命,一度是医生追求的目标。
“这其实并不容易。”郭卫以骶骨、骨盆肿瘤为例介绍,这类肿瘤不易发现,盆腔内丰富的血管、神经和组织为肿瘤提供天然庇护所,助其疯长,发现时往往已经巨大。这时,整个盆腔的脏器常会被挤到一侧狭小的空间,肿物向上压迫腹腔,下极则可骑跨腹股沟韧带向大腿延伸,出现肾脏、膀胱、坐骨神经、股神经、髂动静脉、部分肠管、女子附件等重要脏器和大血管紧贴肿物的情况。要在此处动刀子,手术创伤大、难度高、耗时长,术后并发症也多。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骨盆肿瘤都被视为手术的禁区。那时,很多患者唯一的治疗手段就是截肢。
不仅要把巨大肿瘤完整切除干净,还要帮患者保肢。多年来,郭卫和同事们为实现这个目标不断磨炼技术能力,郭卫成为全球完成骶骨、骨盆肿瘤手术最多的专家之一。当其高超的手术技术展示在国际舞台时,外国专家的赞叹往往是“手真巧”。
着眼临床,除了追求技术上的手巧,郭卫团队还要解决繁多而具体的问题。近年来,骨盆假体定制服务开始出现。“但定制骨盆假体制作周期长,对于恶性肿瘤患者而言,每多等待一天就多一分风险。我们还发现,定制假体没法调节,常常不能与患者精确匹配。而且,这类假体一度被国外垄断,仅价格高这一点就会让很多患者望而却步。”郭卫说。此外,一旦骨盆肿瘤累及骶骨,在安全边界下整块切除肿瘤并重建下肢功能,也是郭卫团队面临的一项极具挑战性的工作。
为了最大程度地让患者正常生活,从灭活再植到采用人工假体保肢甚至恢复功能、健康,郭卫带领团队向禁区宣战,走上了骨肿瘤诊治的创新之路。
创新攻关,答临床之问
临床需要什么,郭卫团队就攻关什么。于是,他们设计研发了更适合国人不同骨盆切除类型功能重建的通用人工骨盆假体系统。
“这是一系列规格不同的假体组件。术前,我们根据相关检查、检测情况准备一定范围内的组件做备选;术中,根据实际需要,现场即时组合。别小看这些小小的组件,它们解决了定制化骨盆假体的制作时间长、术中不可调节、安装困难等问题。该系统获得美国、欧洲及中国多项专利,产品获国家药监局和欧盟双认证。”郭卫介绍。
在骨盆肿瘤切除重建手术中,有些病例需要将髂骨翼及髋臼一同切除,甚至切除半侧骨盆。这时,新的人工骨盆假体的安装固定就成了难题。大家继续开动脑筋,思考可不可以经腰椎来固定。基于这一设想,郭卫团队按照三角稳定原理,将人工半骨盆横向固定于骶骨,纵向固定于腰椎,与人体中线的腰椎形成三角稳定结构,极大地提高了假体稳定性。他们还设计了假体界面的多孔结构,与骶骨整合后可长期使用,解决骨盆巨大缺损的功能重建问题。
此外,对于骨盆切除及功能重建类型多样且缺乏规范分型的问题,郭卫团队建立骨盆及骶骨肿瘤切除的外科分型系统,并依据此分型系统,建立起一整套不同区域骨盆肿瘤的手术入路、切除方法及功能重建的标准化体系。
除骨盆肿瘤之外,脊柱和四肢骨肿瘤诊疗也有不少困境。以往,脊椎肿瘤切除后多使用钛网重建前方椎体高度,但术后,由于钛网材质锐利,容易切割到其上下连接的椎体,出现塌陷等并发症。郭卫团队在国际上首次基于3D打印技术,设计研发了组合式3D打印人工椎体,重建全脊椎切除后脊柱的完整性。“这种组合式人工椎体可以在术中组合成任意长度,无需定制。目前,该成果已实现成功转化,取得了较为理想的临床效果。”郭卫表示。
上世纪80年代末之前,四肢骨肿瘤的治疗也常常不得不采取截肢的办法,患者在失去肢体后也未必能保住命。为此,郭卫团队率先在国内提出恶性骨肿瘤保肢手术方法。通过实施规范的新辅助大剂量化疗缩小肿瘤,联合形式多样的保肢治疗,约有90%的患者无需截肢,5年生存率由20%上升至70%。
与其他肿瘤偏爱高龄者不同,骨肿瘤的患者中不乏儿童青少年。由于患儿骨骼生长、髓腔逐渐扩大,假体更容易松动,患儿还会出现肢体不等长等问题。为此,郭卫团队于2017年设计研发了儿童仿生型肿瘤膝关节假体,完善关节的连接方式,有效降低了假体松动和断裂的发生率;研发用于儿童骨肿瘤保肢手术的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关节和假体柄可延长肿瘤型人工关节,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空白……
服务临床,是永恒追求
凭借这种不服输、勇于创新的劲头,郭卫带领团队站在了骶骨和骨盆肿瘤治疗的世界最前列,为大量患者保留了肢体、保住了功能,同时开创性地解决了一系列世界性难题,奠定了我国在恶性骨肿瘤治疗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
郭卫团队在探索诊疗创新的同时,还研发多种新型国产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获得专利39项,实现了15项专利的成果转化。其中,自主研发的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覆盖骨盆、脊柱、肩肘腕髋膝踝各个关节部位,打破了国外假体对中国市场的垄断,使我国在肿瘤型人工关节假体的设计研发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一套国外进口假体大约20万元,但我们的国产假体只要6万~8万元。这不但减轻了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也为国家节约大量医疗支出。”郭卫说。为推广新技术,多年来,其团队依托相关学术团体,构建了中国肉瘤研究协作组,该组织目前已经成为世界范围内涵盖全职骨肿瘤专业医师最多、覆盖骨肿瘤患者数量最大的研究平台。
“接下来,我们将加大科研创新力度,继续迎接临床挑战,提升治疗水平,全面推广更多的经验,让中国的骨肿瘤患者享受到更高水平的诊疗服务。”郭卫表示,这不仅是他这一代的目标,也是骨肿瘤医生永恒的追求。
上一篇:从5个方面做好艾防工作
下一篇:广东肇庆:中医药服务有了新天地
东方都市文化传媒主管 东方计晨文化传媒 主办 共工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有限公司技术部 承办
东方早报媒体地址:上海市龙吴路410弄 电子邮件: ggb.li#yeah.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