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首页 > 行业资讯 > 会展新闻

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优化服务

发布时间:2023-03-29 09:27:51 来源: 字体 [   ] 
东方早报网【东方早报号】:
□首席记者 叶龙杰

  立足新发展阶段,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国家卫生健康委体制改革司司长许树强表示,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直接服务于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坚持问题导向,加强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落到实处。

  ■健康:如何通过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落实以人民健康为中心?

  许树强:一是要以解决人民群众主要健康问题为导向,科学规划和布局医疗卫生资源,为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务奠定基础。《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立足于覆盖城乡的医疗卫生服务络,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能级,强化薄弱环节的资源。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人才技术要素,以农村和社区为工作重点,加强对于人才队伍的培养、配备和使用;要强化预防为主、平急结合,加大向公共卫生倾斜力度,并充分考虑重大疫情和突发事件防控需要,提高应急处置和快速转化能力;要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缩小城乡、区域间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差距;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和疾病谱变化,扩大护理、康复、健康管理等服务资源。

  二是要在细分和落实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的基础上,加强分工协作,创新服务模式,增强人文关怀。《意见》进一步强调了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的功能定位,要求加强服务体系整合,推动服务模式转向更加注重系统连续,改善群众服务体验。

  各级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要按照功能定位,遵循医学科学规律和技术规范,为群众提供服务。要加强各级各类机构间的分工协作,以预防为主、以基层为重点,将健康促进、预防、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整合起来,为群众提供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健康服务。同时,要将人文关怀贯穿于医疗卫生服务的各个环节。

  ■健康:《意见》要求,构建整合型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医疗卫生机构间的分工协作,促进体系整合。请问具体应该怎么做?

  许树强:体系整合就是要立足于现有的医疗卫生服务络,在各级各类机构之间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实现上下结合、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共同为群众提供系统连续的服务。

  在纵向上,在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之间建立多元化的分工协作机制,通过各类医联体建设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促进上下结合。

  一是国家医学中心、国家和省级区域医疗中心通过示范、推广适宜有效的高水平诊疗技术,培养、输出临床技术骨干和学科带头人,组织开展重大临床研究等方式,辐射带动全国和区域重大疾病救治能力的提升。

  二是市级医院与县级、区级医院之间,结合功能定位发展优势专业专科,形成专业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市级医院通过对急危重症和疑难复杂病患者转诊、会诊,以及专科共建、临床带教、教学查房、科研和项目协作等多种方式,提升县级、区级医院的服务能力和学科建设水平。

  三是县级、区级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之间,立足实际、因地制宜,促进县乡一体化和乡村一体化管理,逐步实现行政、人事、财务、业务、用药目录、信息系统等统筹管理。同时,组建医疗质控、人力资源、运营管理、医保管理、信息数据等高质量管理五大中心,组建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和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五大中心,提高管理和服务的同质化水平。

  在横向上,就是促进防治结合、医养结合和中西医结合。

  促进防治结合,即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通过医疗机构落实医疗和公共卫生职责,促进预防服务和治疗服务的有效衔接,减少健康问题的发生。具体包括:制定医疗卫生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医院要全面落实公共卫生工作,包括传染病疫情告、慢性病和职业病等监测与防治、预防接种、健康教育等;公立医院设立公共卫生科,从事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向居民提供预防、诊断、治疗、康复、管理一体化的服务;加强重大慢性病健康管理,提高基层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疾控中心负责对医疗卫生机构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开展技术指导和绩效评价;培养防治结合复合型人才,建立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和临床医师交叉培训机制。

  促进医养结合,即通过医疗卫生机构和养老机构的深度协作,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健康需要。为此,要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推动将上门医疗服务向养老机构拓展;畅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急诊急救绿色通道,提升养老机构举办的医疗机构开展医疗服务和药事管理的能力,协同做好老年人慢性病管理、康复和护理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提供老年人医疗照护、家庭病床、居家护理等服务。

  促进中西医结合,即在健康管理和疾病治疗中,结合各自优势,中西医方法有机配合、相互补充,共同维护人民群众健康。为此,要完善中西医会诊制度,深入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临床协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馆建设;到2025年,建设50个左右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大力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

  ■健康:如何通过优化服务,增强人民群众看病就医的获得感?

  许树强:优化服务主要是提高服务质量和改善就医体验,这些是人民群众在看病就医过程中最关心、最直接和最现实的问题。《意见》要求,通过加强质量管理和技术研发,提升医疗服务的技术水平,使群众看得好病;通过改善服务流程、增强服务连续性、提高服务意识,提升医疗服务的人性化程度,使群众看病更方便、更舒心。

  一是保障医疗服务质量安全。医疗机构建立健全全员参与、覆盖服务全过程的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制度,运用科学的质量管理工具,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完善服务质量数据系统评估、反馈和激励机制,对医疗安全风险进行预警和防范。

  二是提高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为此,要加快卫生健康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加快补齐高端医疗装备短板;坚持临床研究和临床救治协同,强化科研攻关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的支撑作用。

  三是促进业务协同,提高服务的连续性。为此,要完善分级诊疗技术标准和工作机制,加快推进医疗卫生机构间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等信息共享;针对胸痛、卒中等重大急性病,建立医疗救治中心,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针对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设立联合门诊,联合上级专科医生共同制订诊疗方案,开展慢性病患者治疗和康复。

  四是优化服务流程,提升服务的便捷性。为此,要推广诊间结算、移动支付、检验检查结果线上查询等服务,为常见病、多发病复诊提供在线服务、药物配送等,缩短患者等待和办理时间;丰富日间医疗服务内涵,逐步增加日间手术病种;积极推进新生儿出生证明、户口登记、医疗保险等多证联办,让群众少跑路。

  五是体现人文关怀,增强服务的舒适性。为此,要改善医疗机构设施环境,优化诊区设施布局,保持环境整洁舒适;加强医务人员人文教育和培训,使其提高沟通能力和服务意识,体现良好医德医风,保护患者隐私;持续加强麻醉医疗服务,加强对分娩以及儿童、老年人、肿瘤等患者的镇痛服务;健全化解医疗纠纷的长效机制,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健康:如何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发挥好人才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中的引领作用?

  许树强:加强卫生人才队伍建设是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对于促进卫生健康事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意见》对提升卫生健康人才能力提出了相关要求。

  发展壮大医疗卫生队伍,路径是,根据当前我国医疗卫生队伍发展的现状,系统谋划人才战略布局,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完善医疗卫生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的政策,同时争取相关部门的支持,形成改革合力;目标是,用改革创新的举措实现人才的跨越式发展,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医疗卫生队伍。

  针对基层人员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要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和使用力度。立足于新发展阶段,应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加大全科医生培养培训和使用力度。从长远来看,要以“5﹢3”培养模式为主体,着力扩大订单定向免费医学生的培养数量和范围。从短期来看,要以全科医生转岗培训为主要途径,增加全科医生数量。

  为更好应对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要发展公共卫生人才队伍。一是建设一批高水平公共卫生学院,完善公共卫生人才培养体系;二是建立公共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交叉培训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人员继续教育;三是根据实际情况增加公共卫生机构中、高级岗位比例,提高人员待遇,激发公共卫生机构人员活力。

  为促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要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创新型专家人才和专业管理人才。一是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复合型医学人才,采取核心人才带动团队整体发展的方式,打造合理的人才梯队;二是以项目为载体,将科研课题项目与人才培养工程相衔接,着力培育创新型专家人才;三是对有医学教育背景且具备管理才能的人员进行职业化系统培训,培养一批专业化的医院管理人才。

  针对老龄化进程加速问题,要抓紧发展老年护理队伍。包括尽快形成科学统一的老年医疗、护理及生活照护等服务内容、标准和流程,抓紧发展老年护理队伍,特别是要加强护理员队伍建设;合理规划医疗护理员发展规模,加大医疗护理员培养和培训力度,明晰职业发展前景;建立健全老年护理服务相关购买和支付机制。

东方都市文化传媒主管 东方计晨文化传媒 主办 共工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有限公司技术部 承办

东方早报媒体地址:上海市龙吴路410弄   电子邮件: ggb.li#yeah.net

沪ICP备2023014067号-3公网安备5113020200044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