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题中国幽门螺杆菌防控
东方早报网【东方早报号】:
□本报记者 张磊
6月3日,《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在京发布。该书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共同发起,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张建中研究员领衔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团队,组织全国相关临床、基础、肿瘤、慢病及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共同完成。该白皮书是首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防控手册。
幽门螺杆菌防控挑战巨大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多种重大慢性疾病相关的致病菌。白皮书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难以自愈,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若不治疗往往呈终身感染状态,严重情况下可引发胃癌。在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率近50%,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成人感染率高于儿童,具有人群感染率高、疾病负担重、耐药率高的特征。
白皮书称,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被列为Ⅰ类致癌因子。绝大部分胃癌病例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2018年,全球胃癌病例相关数据显示,非贲门胃癌占全部胃癌的82%,约90%的非贲门胃癌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我国是胃癌高疾病负担国家,胃癌发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4位,死亡率位于第3位,由胃癌导致的死亡病例占全部癌症死亡病例的12.4%。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是明确的人类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然而,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基数庞大,患者的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及根除获益知晓程度较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区域防治水平差异较大。
张建中表示,我国需要在医疗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中持续加快提升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能力,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染病防控合力,进一步满足公众当前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为精准防控提供指导
张建中介绍,针对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防治现状,白皮书从整体层面制定幽门螺杆菌防控策略,提出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下,以基层为重点,把幽门螺杆菌防治融入当地政策,多措并举,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防控策略。
白皮书显示,除了关注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诊断及根除治疗外,人群干预策略是从整体层面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疾病负担的最有效策略。整体人群干预可快速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疾病负担,并对胃癌起到一级预防作用,具有突出的成本效益优势。
白皮书针对不同感染人群提出了各自的防治措施和建议。首先,对于胃癌高发区的人群采取“筛查—治疗”策略,对人群实行幽门螺杆菌感染干预可降低43%~52%的胃癌发生风险。从高发人群入手干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策略选择,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幽门螺杆菌感染干预扩展到非胃癌高发区人群,将是未来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
需作为优先事项推进
白皮书特别强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应重视合理诊疗及根除治疗。根除治疗应遵循“检测—治疗”原则,一旦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无抗衡因素存在,均应鼓励进行根除治疗。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治疗,会减少或消除幽门螺杆菌长期慢性炎症的全身影响,包括消除胃黏膜炎症、加速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减轻胃黏膜病变等。根除治疗还会带来显著的社会获益,如传染源减少、家庭内部及人群内的传播减少,可有效降低胃癌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在药物选择方面,白皮书提出,选择的药物应具备相对药效明显、副作用低和耐药率低的特征。
对于家庭的诊疗策略,白皮书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成员是持续存在的传染源,与其共用生活器具和密切接触是部分其他家庭成员感染的重要原因,如果家庭成员中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存在,即使个别成员根除治疗成功,也存在较高的再感染风险。家庭成员中与感染者共同居住的成年人,如无抗衡因素,应积极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参与此次白皮书相关工作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胡伏莲教授表示:“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优先事项之一。白皮书将助力完善医院对消化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医务工作者对幽门螺杆菌诊疗的救治能力,为下一步规范化诊疗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会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及其感染危害的客观、科学认知,加强患者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视以及致癌因素的预防筛查意识,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
6月3日,《中国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白皮书在京发布。该书由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共同发起,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预防控制所副所长张建中研究员领衔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团队,组织全国相关临床、基础、肿瘤、慢病及公共卫生领域专家共同完成。该白皮书是首部具有中国特色的幽门螺杆菌感染诊疗防控手册。
幽门螺杆菌防控挑战巨大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与多种重大慢性疾病相关的致病菌。白皮书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难以自愈,给患者带来沉重的疾病负担,若不治疗往往呈终身感染状态,严重情况下可引发胃癌。在我国,居民幽门螺杆菌总体感染率近50%,农村感染率高于城市,成人感染率高于儿童,具有人群感染率高、疾病负担重、耐药率高的特征。
白皮书称,幽门螺杆菌是目前唯一确定的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细菌性病原体,被列为Ⅰ类致癌因子。绝大部分胃癌病例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2018年,全球胃癌病例相关数据显示,非贲门胃癌占全部胃癌的82%,约90%的非贲门胃癌归因于幽门螺杆菌感染。我国是胃癌高疾病负担国家,胃癌发病率位列所有恶性肿瘤中的第4位,死亡率位于第3位,由胃癌导致的死亡病例占全部癌症死亡病例的12.4%。根除幽门螺杆菌可显著降低胃癌及其癌前病变发生的风险,是明确的人类胃癌的一级预防措施。然而,我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基数庞大,患者的疾病负担被严重低估,公众对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危害及根除获益知晓程度较低,幽门螺杆菌感染区域防治水平差异较大。
张建中表示,我国需要在医疗公共卫生防控体系中持续加快提升幽门螺杆菌感染防控能力,形成科学有效的传染病防控合力,进一步满足公众当前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
为精准防控提供指导
张建中介绍,针对我国幽门螺杆菌的感染和防治现状,白皮书从整体层面制定幽门螺杆菌防控策略,提出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下,以基层为重点,把幽门螺杆菌防治融入当地政策,多措并举,聚焦重点地区、重点人群,政府、社会、个人协同推进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防控策略。
白皮书显示,除了关注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员的诊断及根除治疗外,人群干预策略是从整体层面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疾病负担的最有效策略。整体人群干预可快速降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疾病负担,并对胃癌起到一级预防作用,具有突出的成本效益优势。
白皮书针对不同感染人群提出了各自的防治措施和建议。首先,对于胃癌高发区的人群采取“筛查—治疗”策略,对人群实行幽门螺杆菌感染干预可降低43%~52%的胃癌发生风险。从高发人群入手干预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策略选择,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幽门螺杆菌感染干预扩展到非胃癌高发区人群,将是未来的工作目标和发展方向。
需作为优先事项推进
白皮书特别强调,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防控应重视合理诊疗及根除治疗。根除治疗应遵循“检测—治疗”原则,一旦检测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如无抗衡因素存在,均应鼓励进行根除治疗。对幽门螺杆菌进行根除治疗,会减少或消除幽门螺杆菌长期慢性炎症的全身影响,包括消除胃黏膜炎症、加速溃疡愈合、降低溃疡复发率、减轻胃黏膜病变等。根除治疗还会带来显著的社会获益,如传染源减少、家庭内部及人群内的传播减少,可有效降低胃癌等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疾病负担、提高生活质量。在药物选择方面,白皮书提出,选择的药物应具备相对药效明显、副作用低和耐药率低的特征。
对于家庭的诊疗策略,白皮书明确指出,幽门螺杆菌感染存在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家庭成员是持续存在的传染源,与其共用生活器具和密切接触是部分其他家庭成员感染的重要原因,如果家庭成员中仍有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存在,即使个别成员根除治疗成功,也存在较高的再感染风险。家庭成员中与感染者共同居住的成年人,如无抗衡因素,应积极检测和根除幽门螺杆菌。
参与此次白皮书相关工作的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消化内科胡伏莲教授表示:“预防和控制幽门螺杆菌感染,应成为医疗卫生工作的优先事项之一。白皮书将助力完善医院对消化疾病的防治体系建设,提升医务工作者对幽门螺杆菌诊疗的救治能力,为下一步规范化诊疗工作的开展指明了方向;同时,会进一步提高公众对幽门螺杆菌及其感染危害的客观、科学认知,加强患者对于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的重视以及致癌因素的预防筛查意识,提升患者的治疗信心。”
上一篇:辽宁妇幼健康高质量发展进入快车道
东方都市文化传媒主管 东方计晨文化传媒 主办 共工日报报业集团(成都)有限公司技术部 承办
东方早报媒体地址:上海市龙吴路410弄 电子邮件: ggb.li#yeah.net